-
潮州,六月的天,云卷云舒,仿佛平静之下,攒着不同寻常的故事!这些天,潮州农行团委的青年员工突然没了往常的闲散,集结在一起,紧蹙着眉头,也未必懂得等待自己的究竟是什么。有人低声嘟囔着,说红色文化这东西,离生活远吗?可队伍出发时,每个人脸上那种微妙的、带点莫名的期待,看得出来,都不算特别抗拒。时间一到,大家簇拥着走进了上饶茂芝红色教育基地,这地儿名字本来就自带点纪念意味。

讲解员声音清亮,不紧不慢地带大家走进纪念馆,一旁的玻璃窗外光线晃动,把馆外的世界切得很碎。全德学校旧址门前,红墙斑驳,一些青年伸手试着轻轻碰了一下门柱,可惜早已没有温度。茂芝会议的展板前,几个人站了很久,讲解员说,这里的革命故事讲不尽,说革命先烈们英勇无畏,怎样支撑着一代代人的信仰?他们都想听更多一点细节,哪怕只是那一夜的寒风,一句口号,一个不经意的眼神。
某个青年员工无声地用手机扫了一下大门旁的二维码,自动弹出的界面全是厚重的资料和稀疏的黑白照片。那一刻,好多人盯着泛黄的史料,竟然没来由地觉得有些沉闷——英勇?牺牲?其实光看着这些词,压根体会不到红军到底过了怎样的日子。其实谁又真能完全体会?有人笑说,不都是历史书上的套话么。

可是,一拐进内部陈设区,看见书包、旧桌、军帽,甚至还有一些带血的臂章,很多人沉默下来。这些实物的存在,像故意拽着人往回看。有的青年偷偷抬头看了看屋檐下挂着的铜版,反正没太动声色,但心跳加快这种事很难藏得住。讲解员在描述当年的“茂芝会议”时,强调这些决策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,甚至直接影响后来潮州和更辽阔南方的格局。不知怎么,队伍里有人咳了一下,气氛跟着一哑。
参观结束,还没缓过来,活动直接转场。饶平有条红色古道,麒麟岭古驿道,这名字念起来就有点渺远,又莫名让人敬畏。全队挤在山道口,有的装作自在,捏紧鞋带,眼里还是抑制不住的小紧张。山道窄,一抬头有云絮;脚下踩着的,是几十年前红军也走过的碎石路,说难不难,说易也绝不容易。古道两旁野草疯长,有青年脚被划了口子,嘀咕一声倒更安心。

气温不高,风硬生生刮过鼻尖。路上有人提到网上的流行说法,说红色文化活动太“形式主义”,真能触动人么?有青年边走边拍照,嘴上似乎在吐槽“走这趟能长志气?”队伍前后被山林的声音包裹。体会究竟是不是表面文章?大概没人说得清。可是,前行中有个细节没人注意——队尾那个女生,刚才还说无趣,突然快步冲到一位落后的同伴身边,什么也没说,眼神带了点复杂的情绪。
大家到了山路顶端,都气喘吁吁,有人说原来那会儿的红军也是这样一口气一口气走上去的吗?可现实比他们想象得还要难。讲解员一路小跑地跟着,忽而停下,说山下那片密林曾是红军隐蔽队伍的地方,如今枝叶依稀不变,却早没了当年的紧张感。其实,不是每个人都愿搞懂红色文化为何在此代代传承,但这片山和这条路把许多情绪都悄悄沾染进去。

队员们没有纪律要求中规定的那种昂扬士气,互相搀扶着,有说有笑,也有消极的、疲惫的,甚至有人干脆坐地不起。可你说他们没受到触动,其实也不对。就是那种不大愿意表达的波动,没人讲,心里却认了。这种被现实磨损的表达欲,有时候比高谈阔论管用多了。有个人掏出手机翻看线上的“茂芝会议”纪实短片,半路停顿了下,叹了口气,什么都没说,镜头继续对准远处的山林。
回头看,潮州农行团委的负责人,这也许是一天里最松弛的时候。他站在队伍边上,随意地和一位员工闲聊,说组织这次活动原本没想那么多,谁知道年轻人到底会不会有收获。说到底,历史这玩意儿,没人能完全站在过去的角度回看自己。可现场沉浸,气味、温度、故事、苦涩,就留在感官里。何况这次团员多,谁也无法断定大家统一感受。几百米外,有几个人站成一团,兴奋地谈着昨天的业绩,这一头却有人无比认真地研究茂芝战役的战术图示。
参加活动的青年员工明显气质不一,有的人喜欢沉默,有的谈天说地,彼此不见得理解对方怎么想。不过,有位男生带着一丝调侃地说,这趟活动最大的收获就是“晒黑一圈”,可又忍不住回望了一眼纪念馆牌匾,好像又觉得自己真的受到了什么感召。这种前后矛盾很常见,你说有了触动,大概也只能一瞬间。谁不曾怀疑过这种仪式感的力量?但它又像空气一样,总是在周围捉摸不定。
有位女生则在朋友圈发了照片,在配文上纠结了很久。她既想表达点什么,但担心被同事说煽情,最后夹在“体验不易”与“收获颇丰”之间徘徊。其实,这一代青年面对红色精神的传承,既没那么抗拒,也难说完全热忱。外界认为红色活动有时过于刻板,其实只要环境到了,气氛对了,每个人心里的那点微妙都能被拨动一丝。
现实中,潮州农行今年一季度业绩增长10.3%,年轻人贡献不小,有相关调研显示,35岁以下员工对企业文化认同度达到69.2%(数据源:潮州市农行官方公众号2024年4月7日发布数据)。这说明了团建活动虽有争议,但在青年群体内部,归属感和凝聚力总是能被点燃些许,只不过不那么直白罢了。再往回想一想,一个人的态度总是在反复中形成,别看活动时发两句牢骚,事后被激发的那点决心和情感,并不会轻易消散。
有趣的是,回来路上逐渐多了讨论。不仅有人主动提出要推进支行内红色角落的建设,也有人打趣建议下次能不能加点无用但好玩的环节。气氛一下松弛下来,甚至有那么一刻,大家觉得参与红色主题活动其实也没什么不可接受。领导观察到这变化,淡淡地表示希望青年们“赓续红色血脉”,可这话一出口,空气突然凝了几秒,紧接着有人打了个哈欠,问:“今晚到底几点能回去?”
这反应说不上敬业或者敷衍,反正每个人活在自己的节奏里。倒是这些细枝末节,更像是红色文化在当下青年之间的真实流转。革命精神高悬头顶,可怎样具体落地成一代人的脚步,还得靠环境挤压和日常消化。
回看这次潮州农行的“赓续红色血脉 汲取奋进力量”主题团日活动,有人变得自信,有人依旧云淡风轻。全球风云变幻里,这样的时刻并不起眼,却总能留下点情绪的漩涡。历史,不是离当下遥不可及,也不是一味高高在上。它就像山道尽头的风,时近时远,每个人的感受都独一无二。
到底什么才叫真正传承了红色精神?大概没人能给出确定答案。可这一次的经历里,有细节,有犹豫,有可能,也许恰好足够了。
举报
